相较于唐代,宋代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大幅增加。
973年,宋太祖亲自主持了殿试,以对未来高级别官员有一个直接印象。
宋太宗时,进士及第可以享受皇帝设宴的荣耀,宴席设在琼林苑,皇帝赐诗作贺,后来成为定制。
进士科最受重视,历年所取进士成了官僚队伍的主要来源,由此形成文官政府。
据《宋代科举社会》统计,唐代科举每年举行,每次进士科录取不过一二十人。
而宋代考试平均三年一开科场,录取人数从宋太宗开始逐渐增多。
淳化三年(992)进士榜录取达300多人,此后每次进士录取都达到数百人。
宋真宗在位第三年(1000),进京赶考取得功名的各级别考生达到了1538人
——这是中国科举取士历史上的最高纪录。
宋真宗更是亲自作《劝学诗》:
富家不用买良田,书中自有千钟粟。
安居不用架高堂,书中自有黄金屋。
出门莫恨无人随,书中车马多如簇。
娶妻莫恨无良媒,书中自有颜如玉。
男儿若遂平生志,五经勤向窗前读。
用“书中自有千钟粟” 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 “书中自有颜如玉”来劝勉学子读书上进,考取功名。
一个人的家庭背景相对来说越来越淡化,
出身寒门的人可以“投牒自进”,
也即自己报名就可以参加考试,
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。
从宋太祖开始,科举考试推行“锁院制”。
在考选期间,所有考官一经任命,就马上进入贡院,不得与外界联系,
即使是家人也不能见面。这与现在高考颇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锁院制度的实施,对于避免科举考试中的请托舞弊之风,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。